在工業生產的龐大體系中,焊接工藝作為金屬結構連接的核心手段,廣泛應用于機械制造、石油化工、航空航天、船舶制造等眾多領域 ,從日常使用的汽車、家電,到大型的橋梁、壓力容器,再到精密的航空航天器部件,焊接無處不在。而焊縫質量,無疑是決定這些工業產品和設施安全性、可靠性與使用壽命的關鍵因素。
一旦焊縫存在缺陷,后果不堪設想。在石油化工行業,輸送易燃易爆介質的管道若焊縫質量不佳,可能引發泄漏,導致火災、爆炸等嚴重事故,不僅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,還會對人員生命安全和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;在航空航天領域,飛行器的關鍵部件焊縫出現問題,極有可能在飛行過程中引發結構失效,釀成機毀人亡的慘劇;在船舶制造中,船體焊縫的缺陷可能致使船舶在航行時出現漏水、結構強度下降等問題,危及航行安全。
為了確保焊縫質量,焊縫探傷應運而生。焊縫探傷是采用各種檢測技術和方法,在不破壞被檢測工件的前提下,對焊縫內部及表面的缺陷進行探測和評估,它如同給焊縫做 “體檢”,及時發現諸如裂紋、氣孔、未熔合、夾渣等各類缺陷 ,以便采取相應措施進行修復或改進,從而保障焊接結構的質量與安全。
然而,焊縫探傷并非一帆風順,在實際操作中面臨著諸多難題。例如,不同的焊接工藝和材料會對探傷結果產生影響,像一些新型復合材料的焊縫,其探傷難度就遠超傳統金屬材料;復雜的焊縫形狀和結構,如多層多道焊、曲線焊縫、T 型接頭等,容易形成探傷盲區,使得缺陷難以被有效檢測出來;同時,缺陷的種類繁多、形態各異,準確判斷缺陷的性質、大小和位置也具挑戰性,探傷過程中還可能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影響,如電磁干擾、噪聲等,導致檢測信號失真,影響探傷的準確性和可靠性。這些難題嚴重制約著焊縫探傷的效果和效率,亟待更有效的解決方案。
焊縫探傷的 “疑難雜癥”
(一)常見缺陷難識別
在焊縫中,氣孔、夾渣、未焊透、未熔合和裂紋等是最為常見的缺陷類型 。氣孔是焊接時熔池中的氣體在凝固時未能逸出而形成的空穴,呈球形或橢球形,單個氣孔回波高度低,波形穩定,從各個方向探測,反射波大致相同,稍一移動探頭就消失;密集氣孔則為一族反射波,波高隨氣孔大小而不同,探頭定點轉動時,會出現此起彼落的現象。夾渣是焊后殘留在焊縫的熔渣,表面不規則,分點狀夾渣和條狀夾渣,點狀夾渣的回波信號與點狀氣孔相似,條狀夾渣回波信號多呈鋸齒狀,反射率低,波幅不高,波形常呈樹枝狀,主峰邊上有小峰,探頭平移時波幅有變動,從各個方向探測,反射波幅不相同 。
未焊透是指焊接時,接頭處母材與母材未完熔透,一般位于焊縫中心線上,有一定長度,在厚板雙面焊縫中,未焊透位于焊縫中部,聲波在未焊透缺陷表面類似鏡面反射,用單斜探頭探測時有漏檢危險,單面焊根部未焊透類似端角反射,探頭平移時,未焊透波形穩定,焊縫兩側探傷時,均能得到大致相同的反射波幅 。未熔合是指熔焊時,焊道與母材之間或焊道與焊道之間,未完熔化結合的部分,當超聲波垂直入射到其表面時,回波高度大,探頭平移時,波形較穩定,兩側探測時,反射波幅不同,有時只能從一面探測 。裂紋的回波高度較大,波幅寬,會出現多峰,探頭平移時,反射波連續出現,波幅有變化,探頭轉動時,波峰有上下錯動現象 。這些缺陷的回波信號特征存在一定相似性,在實際探傷過程中,探傷人員很容易產生誤判,導致無法準確識別缺陷類型,進而影響對焊縫質量的準確評估。
(二)表面與近表面缺陷易漏檢
焊縫表面的反射波會對探傷信號產生嚴重干擾,使得表面及近表面缺陷的檢測難度大幅增加。在使用超聲波探傷時,由于聲波在焊縫表面的反射和散射,探傷儀接收到的信號變得復雜,容易掩蓋缺陷信號。例如,在一些表面粗糙的焊縫中,探傷儀的信號波動較大,難以準確判斷是否存在缺陷以及缺陷的具體位置和大小。同時,探傷方法本身也存在一定局限性,對于一些微小的表面及近表面缺陷,常規的探傷手段可能無法有效檢測到。如渦流探傷雖然對表面和近表面缺陷敏感,但檢測深度有限,一般僅適用于檢測表面及近表面幾毫米范圍內的缺陷,對于稍深一些的近表面缺陷就可能漏檢 。
表面及近表面缺陷如果被漏檢,在后續的使用過程中,由于受到外力、腐蝕等因素的作用,這些缺陷可能會逐漸擴展,導致焊縫的強度和密封性下降,最終引發嚴重的安全事故。比如,在化工管道中,表面及近表面的微小裂紋可能會在介質的侵蝕下逐漸擴大,最終導致管道泄漏,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經濟損失 。
(三)復雜結構檢測阻礙多
當焊縫所在結構形狀不規則或存在空腔時,探傷工作會面臨諸多阻礙。以形狀不規則的焊接件為例,其表面的不平整會導致超聲波的傳播路徑發生復雜變化,產生多次反射和折射,使得探傷信號變得雜亂無章,難以分析。在檢測具有空腔的結構時,空腔內的空氣會對超聲波產生強烈的衰減和散射,影響探傷的有效范圍和信號的準確性 。
這些復雜結構不僅增加了探傷的難度,還嚴重影響了檢測的準確性和效率。為了檢測這些復雜結構中的焊縫,探傷人員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,采用多種探傷方法和探頭進行多角度檢測,即便如此,仍可能存在檢測盲區,無法全面檢測焊縫質量。在大型船舶的復雜焊接結構中,由于結構的復雜性,探傷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時間,而且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也難以保證,給船舶的安全運行帶來了潛在風險。
超聲波探傷儀,原理開啟探傷新篇
(一)神奇的超聲波
超聲波,作為一種頻率高于 20000 赫茲的聲波 ,具有的物理特性,這些特性使其在焊縫探傷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從頻率和波長的角度來看,超聲波的高頻率決定了其波長短的特性。這一特性使得超聲波具有良好的指向性,就像一束光線能夠沿著特定方向傳播一樣,超聲波可以集中地向一個方向發射,從而在探傷時能夠精確地確定缺陷的位置。在檢測一條長焊縫時,超聲波能夠沿著設定的路徑傳播,準確地找到焊縫內部的缺陷,而不會像低頻聲波那樣在傳播過程中發生較大的散射,導致檢測精度下降。
超聲波還具有較強的穿透能力和能量。它能夠穿透較厚的金屬材料,深入到焊縫內部進行檢測 。這是因為超聲波在固體介質中傳播時,能量衰減相對較小,能夠保持較強的信號強度。以常見的金屬材料為例,超聲波可以穿透數十毫米甚至更厚的鋼板,而不會因為傳播距離的增加而失去檢測能力。在對大型壓力容器的焊縫進行探傷時,超聲波能夠穿透容器壁,檢測到內部焊縫的缺陷情況,為設備的安全運行提供保障。
此外,超聲波在遇到不同介質的界面時,會發生反射、折射和波形轉換等現象。當超聲波從一種金屬材料進入焊縫中的缺陷(如氣孔、裂紋等)時,由于缺陷與金屬材料的聲學特性不同,超聲波會在界面處發生反射,反射回來的超聲波被探傷儀接收,從而為檢測缺陷提供了重要依據 。這些特性使得超聲波能夠敏銳地感知到焊縫內部的微小變化,即使是極其細微的缺陷,也難以逃過超聲波的 “探測”。
(二)探傷儀的工作機制
超聲波探傷儀的工作機制基于超聲波的傳播特性,通過一系列精密的轉換和處理過程,實現對焊縫缺陷的檢測。
探傷儀內部的核心部件 —— 超聲換能器,在工作中扮演著關鍵角色。它能夠將電能高效地轉換為超聲波能量,并定向發射至被檢測的焊縫中 。超聲換能器通常由壓電材料制成,當在壓電材料上施加交變電場時,材料會發生機械變形,從而產生超聲波。這種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過程,是超聲波探傷儀工作的起點。
當超聲波在焊縫中傳播時,一旦遇到缺陷,由于缺陷與周圍材料的聲學特性存在差異,部分超聲波會被反射回來 。換能器在發射超聲波后,會迅速切換到接收狀態,接收這些反射回來的超聲波信號,并將其轉換回電信號 。這個過程就像是雷達發射電磁波,遇到目標后反射回來被接收一樣,只不過超聲波探傷儀使用的是超聲波來探測焊縫中的缺陷。
接收到的反射電信號會傳輸至探傷儀的信號處理系統,在這里,信號會經歷一系列復雜而精細的處理流程。首先,信號會被放大,因為反射回來的信號往往比較微弱,需要放大才能進行后續的分析 。接著,通過分析信號的時間、幅度、頻率等參數,并結合已知的超聲波在材料中的傳播速度,探傷儀能夠精確計算出缺陷在焊縫內部的位置 。通過測量發射與接收超聲波的時間差,并利用數學公式,可以計算出反射點(即缺陷位置)距離探頭的距離;根據反射信號的幅度大小,還可以估算缺陷的尺寸,幅度越大,通常意味著缺陷對超聲波的反射能力更強,尺寸也可能更大 。
探傷儀還可以通過深入分析反射信號的頻率變化等特征,進一步揭示缺陷的性質,判斷是裂紋、氣孔還是其他類型的缺陷 。經過信號處理后的反射波信號,通常會以波形或圖像的形式在屏幕上顯示出來,操作人員可以通過觀察這些波形或圖像,直觀地了解焊縫內部的缺陷情況 。整個工作過程高效而精確,使得超聲波探傷儀成為焊縫探傷的有力工具